【Ops】01 IP Address
1 五类IP地址
1.1 五类IP地址说明
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InterNIC) 将IP地址分为五类:
- A类:保留给ZF或大型企业,
- B类:分配给中等规模的公司,
- C类:分配给小公司或个人,
- D类:用于组播,
- E类:用于实验,
通过IP地址的引导位(最高位)来区分不同类别的IP地址
注:
- n为网络编号位,h为主机编号位
- 每个IP地址都包含两部分,即网络号和主机号。
A类地址
- A类地址:0nnnnnnn.hhhhhhhh.hhhhhhhh.hhhhhhhh
- A类地址具有:
- 7位网络编号,因此可定义126个A类网络{2^7-2(网络编号不能是全0或全1)-1(127为环回地址)}
- 24位主机编号,每个网络可以拥有的主机数为16777214{2^24-2(主机位不能是全0或全1)}
- 十进制表示范围:1.0.0.1-126.255.255.254,任何一个0到127间的网络地址均是一个A类地址。
B类地址
- B类地址:10nnnnnn.nnnnnnnn.hhhhhhhh.hhhhhhhh
- B类地址具有:
- 14位网络编号,因此可定义16382个B类网络{2^14-2}
- 16位主机编号,每个网络可以拥有的主机数为65534{2^16-2}
- 十进制表示范围:129.0.0.1-191.255.255.254,任何一个128到191间的网络地址是一个B类地址。
C类地址
- C类地址:110nnnnn.nnnnnnnn.nnnnnnnn.hhhhhhhh
- C类地址具有:
- 21位网络编号,因此可定义2097152个C类地址{2^21-2}
- 8位主机编号,每个网络可以拥有的主机数为254{2^8-2}
- 十进制表示范围:192.0.0.1-223.255.255.254,任何一个192到223间的网络地址是一个C类地址。
D类地址
- D类地址:1110x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
- D类地址用于组播,前面4位1110引导,后面28位为组播地址ID。
- 十进制表示范围:224.0.0.0-239.255.255.255
E类地址
- E类地址:总是以1111四位引导
- E类地址用于研究用
- 十进制表示范围:240.0.0.0-247.255.255.255
2 CIDR
左边的某些连续位表示网络号,右边的某些连续位表示主机号,
上面这种,五类IP地址的划分方式,是原始的划分方式。
CIDR中已经废弃了IP地址的分类,无分类编址的命名也是由此得来的,所以目前基本已经不再采用所谓的A类、B类、C类的IP地址分类表示法,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(subnet mask)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;
CIDR是一种用于对IP地址进行聚合和分配的方法。在CIDR之前,互联网使用的是基于类别的IP地址分配方案(例如,A类、B类、C类等)。这种分配方案导致了大量的IP地址浪费和不均匀分配。
CIDR的引入打破了基于类别的划分,引入了可变长度子网掩码(VLSM)的概念。CIDR使用前缀长度来表示IP地址的网络部分的位数,这样就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IP地址,并实现对地址空间的高效利用。
CIDR使用一个斜线后跟一个数字来表示前缀长度。例如,192.168.0.0/16表示前16位为网络部分,剩余的位数为主机部分。
3 子网掩码
子网掩码(subnet masking)的功能是告知主机或路由设备,地址的哪一部分是网络号,包括子网的网络号部分,哪一部分是主机号部分。
子网掩码使用与IP地址相同的编址格式,即4个8位组的32位长格式。
在子网掩码中,网络部分和子网络部分对应的位全为“1”,主机部分对应的位全为“0”
通过将子网掩码与IP地址进行“与”操作,可提供所给定的IP地址所属的网络号(包括子网络号)
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. 通常用一串 “0” 来结尾;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“按位与” 操作, 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;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、B类还是C类无关;
详细理解子网掩码,见:IP地址计算—子网掩码确定和子网划分等详解 (附常见相关习题)
子网掩码 | 子网掩码十进制表示 | IP总数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32 | 255.255.255.255 | 1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31 | 255.255.255.254 | 2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30 | 255.255.255.252 | 4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9 | 255.255.255.248 | 8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8 | 255.255.255.240 | 16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7 | 255.255.255.224 | 32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6 | 255.255.255.192 | 64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5 | 255.255.255.128 | 128 |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4 | 255.255.255.0 | 256 | C类地址默认掩码 可用于A/B/C类地址 |
23 | 255.255.254.0 | 512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22 | 255.255.252.0 | 1,024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21 | 255.255.248.0 | 2,048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20 | 255.255.240.0 | 4,096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19 | 255.255.224.0 | 8,192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18 | 255.255.192.0 | 16,384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17 | 255.255.128.0 | 32,768 |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16 | 255.255.0.0 | 65,536 | B类地址默认掩码 可用于A/B类地址 |
15 | 255.254.0.0 | 131,072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14 | 255.252.0.0 | 262,144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13 | 255.248.0.0 | 524,288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12 | 255.240.0.0 | 1,048,576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11 | 255.224.0.0 | 2,097,152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10 | 255.192.0.0 | 4,194,304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9 | 255.128.0.0 | 8,388,608 | 可用于A类地址 |
8 | 255.0.0.0 | 16,777,216 | A类地址默认掩码 可用于A类地址 |
3 保留地址
3.1 常见私网地址
Address block | Address range | Number of addresses | Description |
---|---|---|---|
10.0.0.0/8 | 10.0.0.0–10.255.255.255 | 16,777,216 | A类地址 |
100.64.0.0/10 | 100.64.0.0–100.127.255.255 | 4,194,304 | A类地址 |
172.16.0.0/12 | 172.16.0.0–172.31.255.255 | 1,048,576 | B类地址 |
192.0.0.0/24 | 192.0.0.0–192.0.0.255 | 256 | C类地址 |
192.168.0.0/16 | 192.168.0.0–192.168.255.255 | 65,536 | C类地址 |
198.18.0.0/15 | 198.18.0.0–198.19.255.255 | 131,072 | C类地址 |
4 公网地址
5 公网、内网和NAT
内网和外网如何连接:
- 内网访问外网:
- 私网地址的出现,解决了局域网内电脑终端设备的IP问题;
- NAT技术的出现,使得内网地址可以很方便访问互联网;
- 外网访问内网:
- 但互联网地址访问内网终端设备很麻烦,想要访问需要做:
- 端口映射
- 静态地址映射
- 但互联网地址访问内网终端设备很麻烦,想要访问需要做: